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上册《圆》教学目标与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名师]
《圆》教学目标与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圆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20445;?#20307;会圆的本质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35835;?#38271;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20999;巍?#26799;形等平面图形和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是学生研究曲线图形?#30446;迹?#26159;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教材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激活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经验,促使学生逐步归纳内化,上升到数学层面来认识圆,体会到圆的本质特征: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定点”“定长?#20445;?#32771;虑到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并没有给出圆的本质特征的描述,但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画一画等活动帮助学生逐步?#28304;思?#20197;体会,为学生到中学学习圆的定义提供了?#34892;?#35748;识和直观经验。……圆的认识(二)教学目标1.通过折纸活动,探索并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理解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2.整理已学过的轴对称图形,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体会圆的对称性。3.在折纸找圆心、验证圆是轴对称图形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图形的对称性是图形的重要特征,一般来说,我们讨论图形的轴对称性和旋转对称性。一个图形?#20999;?#36716;对称图形,可以理解为图形绕某一点旋转一定角度后仍然与原图形重合,或者图形上的所?#26800;?#32469;某一点旋转同一角度后仍在这个图形上。…… 欣赏与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欣赏与绘制?#21450;?#30340;过程,体会圆在?#21450;?#35774;计中的应用,能用圆规设计简单的?#21450;浮?.在设计?#21450;?#30340;活动中,进一?#25945;?#20250;圆的对称性等特征。3.感受?#21450;?#30340;美,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运用所学的图形设计?#21450;?#19981;仅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体会到图形世界的神奇和美丽,同时在分析?#21450;?#21644;创造?#21450;?#20013;,学生还将进一步巩固对所学图形特征的认识。因此,在认识圆后,教材安排了欣赏与设计的内容,教学时应给予充分重视。看一看教材呈现了四幅?#21450;?#35753;学生欣赏。教学时,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21450;?#26159;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27169;?#24590;样组成?#27169;?#22914;基本图形经过了哪些变换),让学生感受到圆在?#21450;?#35774;计中的作用,提高分析图形的能力。除了教材中的几幅?#21450;?#20197;外,教师也可以再提供几幅包含圆形的?#21450;福?#35753;学生欣赏、分析。涂一涂第1题首先设计涂一涂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教学时,引导学生?#20154;伎迹?#33258;己?#24613;?#24590;样?#21487;?#25353;怎样的规?#36175;可?#28034;出来会是什么样?#27169;?#20877;涂上颜色,展示交流。第2题本题是让学生先用圆规画出图形,再?#21487;?#30446;的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了解?#21450;?#30340;设计过程,比较各个?#21450;?#30340;设计方法和特点,并按照?#38469;?#30340;过程设计?#21450;福?#20026;自主设计?#21450;?#25552;供借鉴。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对每个?#21450;?#36827;行分解,分析每个?#21450;?#30340;设计过程,特别是要分析清楚每次画圆时,?#38405;?#20010;点为圆?#27169;?#20197;什?#27425;?#21322;径,画整个圆还是半个圆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画出这些图形并?#21487;?#25945;师要注意对有困难学生的个别指?#36857;?#23545;于学生的作品要组织展示、交流。做一做第1题本题是在上面模仿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设计?#21450;福?#32463;历?#21450;?#21019;作的过程。题目的要求是用圆规进行?#21450;?#35774;计,也就是?#21450;?#20013;一般要求包含圆,也可以是圆与其他图形的组合。在学生进行?#21450;?#35774;计时,可以先让学生画个草?#36857;得?#33258;己的设计方案,再进行设计。第2题本题既具有趣味性,?#20013;?#35201;学生充分展开想象。为此,教师应给学生充分想象?#30446;?#38388;,可以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看到过圆,再鼓励学生展开想象,进?#24418;?#21697;或标志的设计。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所设计的物品和标志是什么,怎么想到设计它们的。数学万花筒教材提供的方法是“运用直线族画圆”的方法。这个活动也可以为以后探索圆的面积提供“化曲为直”的思路。因此,教学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试一试。圆的周长教学目标1.认识圆的周长,能用滚动、绕线等方法测量圆的周长。2.在测量活动中探索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及圆周长的计算方法。3.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能运用圆周长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教材创设了一个“为圆镜镶边框”的简单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圆的周长,体会测量圆的周长的必要性。教材中呈现了两个直径不同的圆镜,结合具体情境引出圆的周长,并使学生直观地感受直径大的圆的周长大,直径小的圆的周长也小。做一做教材安排了测量圆的周长的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周长的意义想办法测量圆的周长。教材中呈现了比较常用的两种方法:一?#36136;?#22312;直尺上滚动的方法;一?#36136;?#29992;线绕一圈,再量出线的长度的方法。教学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硬纸板剪好直径分别是5厘米和8厘米的两个圆,小组合作共同想办法测量圆的周长。在得出两个圆的周长后,可以让学生比较一下,直径大的圆的周长要大一些,为下面对圆的周长的进一步研究提供?#34892;?#35748;识。探究活动在初步认识圆的周长和测量圆的周长后,教材安排了探究活动,即探究“圆的周长与什?#20174;?#20851;系,有什么关系”。教材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由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类比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然后,组织学生开展实验研究活动,通过测量、计算,研究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从而得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24613;?#20960;个大小不同的圆,通过滚动、绕线等方法得出圆的周长,再测量出圆的直径,并利用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计算,即计算每个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几倍,填入表格内。最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了动手操作及计算得出结果的体验,而且把不同的圆的有关数据通过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更利于学生观察、比较,初步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再介绍圆周率并得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教学时需要注意的是,测量会有一定的误差,教师要利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使学生认识测量时总会有一些误差,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测量方法正确、测量过程仔细等可以减小误差,也可以多测?#32771;?#27425;求平均数。由于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教材指出计算时圆周率的值通常取3.14,即计算时教材凡没有具体规定?#27169;啊?#37117;取近似值3.14,计算结果用“=”连接。最后,教材回顾了最初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直接运用周长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如果补充这样的习题要注意数据,不要使计算太繁杂。练一练第1题本题是运用圆的周长、圆的直径和圆的半径之间的关?#21040;?#34892;计算,可以让学生独立计算。其中已知周长计算直径和半径,部分学生可能会有困难,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第3题已知周长求直径。答案:62.8÷3.14=20(米)第4题篱笆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先计算出圆周长,再除以2。答案:3.14×6÷2=9.42(米)第5题本题要先量出直径的长为2厘米,寻?#39029;?#22278;心后把圆画完整,然后计算圆的周长。答案:3.14×2=6.28(厘米)实践活动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运用圆的周
|
- 关 键 ?#21097;?/dt>
- 名师 北师大 六年级 数学 上册 教学 目标 教材 分析 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