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二年级语文下册《歌声》案例设计及反思【名师】
《歌声》案例设计及反思《歌声》教学案例设计设计意图《歌声》是二年级(下)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一件感人的故事——1920年的一个夜晚,一艘轮船不幸触礁沉没,落水的人在海里拼命挣扎。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海里一边挣扎一边唱歌,她的歌声给了大家勇气和力量,激励落水者坚持、坚持、再坚持!她的歌声也引来了救生船。她用歌声救了落水的人们。 课题《歌声》便是文眼,第一自然段叙述事情的起因,落水人从希望到绝望的处境。第二至四自然段由歌声串起,萦绕的歌声给马金纳希望,给其他落水者力量,救生艇也寻声而来。课文?#29992;?#20889;马金纳的落水入手,由点到面,写出落水者从落水到获救的全过程。课文对唱歌小姑娘的细节描写和结尾处人们对小姑娘的感谢,表现出小姑娘在逆?#25345;?#30340;坚强,并带给别人勇气和力量的美好形象。这篇课文含义深刻,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是有一定难度的。那么这篇难度较大的课文我该如何由浅入深地把握,使二年级学生既可以接受又能有所提高,是我教学的关键。有所感才能有所悟,有所悟才能走入文本倾情表达。然而二年级孩子的世界里对“死亡”两个字,没有痛彻心扉的体验,?#25351;?#22914;何去体会当时遇难人们那种绝望的心情?如何体会听到歌声后,给予人们的那种勇气和力量呢?针对二年级孩子心理感悟能力不足的特点,我决定?#26723;?#29702;解难度,从关键句子入手,从关键字词入手,尽量联系生活?#23548;?#21435;理解品读,并于读中悟情。在深入研究教材之后,我以“歌声”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并一线贯穿全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课文,?#29486;?#25506;究,感受小女孩的坚强。在课文情景?#26657;?#23398;习生字“挣?#20445;?#20102;解含义,识记?#20013;巍?.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诵读体会,感受小姑娘用歌声给大家带来的勇气和力量以及获救者们对小姑娘的感激。教学重点:用多?#20013;?#24335;学习、积累词语。通过朗读,感悟小姑娘遇险时的坚强和歌声传递的力量。教学?#35757;悖和?#36807;语言文字,感受歌声给人们带来的求生力量,坚持到底的意志,对生存的勇气。一、复习1.复习巩固(1)出示词语:不幸 挣扎 聚拢 增添 隐隐约约 触礁(2)开火车读。提醒后鼻音的字要读准。(点评:低年级语文学习以识?#20013;?#23383;为主,复习中巩固词语十分必要。读准词,才能读通句,读顺才能读出味儿,读懂语境和语情。)2.理解“触礁?#20445;?)你们知?#26391;?#20040;叫触礁吗?#21487;?#32852;系上下文读。(2)师指“礁”介绍,江河、海洋?#24184;?#27809;在水下或落出水面的岩石。船只在航行中撞上礁石,会造成船体受损、漏水、船体搁浅,?#29616;?#30340;还会造成船只的沉没。(点评:在课文情?#25345;?#29702;解词语“触礁?#20445;?#35782;记?#20013;危?#20102;解“礁”中石字旁表义,在低年级识?#20013;?#26524;较好。教师用词语描绘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了解触礁的?#29616;兀?#23398;生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促使他们如临其境,极大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为学习下文作铺垫,自然过渡到第一自然段的学习。)二、学习课文(一)学习第1自然段1.紧扣对“触礁”的理解,师讲述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幻灯:1920年的一个夜晚,马金纳乘坐的轮船不幸在海上触礁了。)同学们,说?#30340;?#29616;在想知?#26391;?#20040;?(点评:激发学生探究的意识,表达的欲望,让学生自读自悟,自主获得知识,发现问题,体悟感情,让学生在课堂的前十分钟就能积极地?#24230;?#35838;堂,成为课堂的小主人。)2.自由轻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36857;?#20320;知道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A交流:船沉了,落水的人拼命挣扎,等待着救生船。(幻灯出示)(1)学生交流?#26657;?#24072;相机评价:船沉了,后果很?#29616;亍#?)理解“拼命挣扎?#20445;孩?#20320;看到了吗?你听到了吗?引导想象,感受落水人求生的希望。②教学“挣”师相机总结学生的发言:大声呼救,?#28216;?#30528;手臂,(板书:提手旁)争取着求生的机会。(板书:挣)现在你记住这个字了吗?③出示手板“拼命挣扎”。指名读词。(3)指名读句子。小结:落水的人们挣扎着等待着救生船,抱着求生的希望。板书:希望B你还知道了什么?交流:过了很长时间,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救生船却还是没有来。马金纳绝望了,他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幻灯出示)(1)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2)相机小结学生的发言,理解“筋疲力尽?#20445;?#27809;有力气喊了,没有力气游了,这就?#23567;?#31563;疲力尽。指名读。(3)通过反问,引读课文:马金纳怎么不呼救了?马金纳怎么不游了?这样不就是?#20154;?#21527;?(点评:老师问,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老师问,学生结合对“筋疲力尽”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回答,课文中的情境诱发学生的真切情感,学生凭借从诵读中获得的感受与体验,或再次进入课文诵读,或有感而发,以己度人,感受其情。)3.总结:落水?#21271;?#30528;求生希望的马金纳在长时间等待后已经心力交瘁。他绝望了。板书:绝望(二)学习第2-4自然段1.就在这时,海面上传来了歌声。出示?#21644;?#28982;,远处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幻灯出示)是什么样的歌声?边读边想,用笔圈画出描写歌声的词语。结合上下文理解“隐隐约约”听不清。“断断续续”时有时无。2.歌声给海上的人们带来了什么?自由读第二至四自然段。交流?#28023;?)马金纳顿时觉?#27809;?#36523;有了力量,拼命朝着歌声游去。(幻灯出示)马金纳,你怎?#20174;?#20102;力量?游的时候,你在想什么?(点评: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人物内?#27169;?#35828;话?#26041;?#35774;计重在让学生体会马金纳有力量的原因。)指?#32423;痢#?)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30977;?#36828;的地方,远处的人们像马金纳一样聚拢过来了。(幻灯出示)①你们怎么也游过来了?是什么给?#22235;?#21147;量?学生交流。②师评价:你们和马金纳有相同的感受。③出示:我顿时觉?#27809;?#36523;有了力量,拼命朝着歌声游去。(幻灯出示)指名读,齐读。体会人们和马金纳一样,从歌声中获得了力量。(点评:学生理解人们像马金纳一样浑身有了力量不再困难,当学生体会人物内心后,引导学生带着感受回归文本。教学?#26657;?#25226;“马金纳顿时觉?#27809;?#36523;有了力量,拼命朝着歌声游去。”一句的主语换成“我?#20445;?#35753;学生在诵读第一人称?#26657;?#20307;会到每一位朝歌声游去的落水者都与马金纳有相同的感受,他们都从歌声中获得了勇气和力量。)(3)这神气的歌声带给落水者力量,让他们聚拢在一起,还带来了什么?终于,一艘小艇?#36153;?#30528;歌声驶来了!(幻灯出示)①你读懂了什么?②老师引?#36857;?#35780;价,指导朗读:长时间的等待啊——突出“终于”真的有小艇了!——突出“一艘小艇”小艇是向我们这里驶来?#27169; ?#31361;出“寻着歌声驶来?#20445;?#28857;评:这句话的含义很丰富,不同的侧重便可以体会出不同的感情。在阅读指导?#26657;?#35753;学生在自由朗读中进行多元化的理解。)3.歌声是哪来?#27169;?#19981;久,马金纳看到,在雾气笼罩的海面?#24076;?#20960;个妇女正抱着一根圆木游着,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她们中间,正在高声歌唱。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22235;?#33080;上的海水,又唱起来。(幻灯出示)指名读。4.你想对她说什么?人们表达着感激。(围绕感激,老师指导说话。)幻灯:感谢你,是你用歌声______
|
- 关 键 词:
- 歌声 名师 北师大 年级 语文 下册 案例 设计 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