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上册《乘车、星星合唱团》教学设计与思考[名师]
《乘车、星星合唱团》教学设计与思考课题名称:练一练:乘车(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年级:二年级上学期设计者:位惠女 河南省实验小学一、教学内容分析“乘车”这一课是新世纪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主要学习百?#38405;?#21152;减混合计算?#27169;?#23398;生在前两节课刚学过百?#38405;?#36830;加、连减的计算。学习本单元的基础是两位数的加减法,以及运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经验。把解决问题与学习计算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的重要特点之一。本节课结合“乘车”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学习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联系。对于这个情境,学生是比较熟悉?#27169;?#22312;上学期学习10?#38405;?#25968;加减法时,学生算过“7-2+3?#20445;?#24403;时只要求学生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在教学中,除了要体现上述教材编写的特点与意?#32426;猓?#36824;要考虑如何挖掘“乘车”情境潜在的教育价值:一是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二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考虑如何在加减混合运算中复习前面刚刚学过的连加、连减的知识,达到学习的积累过程。二、 学生现状分析学生入学即将一年,已经学习了20?#38405;?#30340;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及100?#38405;?#30340;加法、减法、连加和连减运算。学生不仅有了一定的计算技能,同时也在生活中也积累了有关的生活经验,能初?#25945;?#20250;到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的快乐,感觉数学是有趣的。学生在根据情?#31243;?#20986;问题的时候,容?#36164;?#21040;?#35745;?#20854;他信息的干扰。同时,让一年级的学生根据情境组合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还是比较困?#35757;模?#19968;则是他们缺乏这种经验,二则是他们很难组合信息为己所用。因此,应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思考机会获得更多的经验,逐?#25945;?#39640;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体会到做题的过程和有效性,一要结合具体情境,二要教师要示范怎样提出问题,如何组合信息?同时,要帮助学生分辨哪些问题是有价值的。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模仿到创造的过程,积极的模仿会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的经验,逐步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达到学习的?#23454;?#39134;跃。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会在教师示范的过程中自觉地对照和反思自己的思维。我认为这种学习符合一年级学生的?#29616;?#27700;平。三、 学习目标1.探索并初步掌握100?#38405;?#25968;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2.发展初步的估算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3.结合具体情境尝试提出问题,在解决“加减混合”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 教学活动㈠设计思路1.结合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发现并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时,呈现乘车的情境后,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采用同伴互助的情况,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讨论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整理自己的思路,体现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的活动。教师的作用就是在学生交流有困难、思路有?#20064;?#26102;,给予及时点播和协助,不是给出具体的答案,而是思路和方法,以便更好的促进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2.结合具体的问题,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估算意识的教学要渗透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中让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同时,估算与计算是相互联系的。如,“现在车上的人比56多还是少”这个问题估算的策略和经验,有助于学生后续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算法。3.让学生在解决加减混合实际问题时,进行这样的思考:在计算车上还有多少人时,除了教材呈现的方法外,还能怎么列式呢?当学生列出27-19=8(人)、56-8=48(人)时,应该让学生描述这种方法的合理性,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在肯定学生的同时,一定要帮助学生理清自己的思路,特别是算式“56-8=48(人)?#20445;?#20026;什么要减去8而不是加上8呢?两种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与不同呢?逐步让学生体会,你会用什么算法,取决于你先提出和解决一个什么样的简单问题。从中体会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中重要的部分。㈡预设过程1. 结合“乘车”的具体情境,学习怎样提?#30465;#?)观察情境,尝试提?#30465;"?#21033;用课件出示隐藏估算问题的情境图。②让学生提出估算的问题。我的思考?#27721;?#22810;老师?#19981;?#32473;学生一个很宽泛的话题让学生交流,比如,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21462;?#22312;这样的一些话题中,学生的思路会飘得很远,而且一些非数学信息会干扰学生。在这里,我对学生的要求是提出特定的问题,一是为学习活动定向,二是避免因盲目提问而耗费时间。(2)提出估算的问题:估计现在车上的人数比56多还是比56少?①先尝试让学生自己提出估算的问题。②在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帮助和指导我的思考:在学生?#30446;?#32458;绊的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要提供示范,用来启迪思路,帮助学生分析他的提问和“我”的有何不同,来促进学生的反思。(3)让学生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并订正估算的过程。学生的思路可能是:27>19,下车的人比上车的人多,所以车上的人比56人少。我的思考:学生借助的是生活经验和比大小的知识。(4)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思路,对问题进行板书活动:27>19,下车的人比上车的人多,所以车上的人比56人少。 我的思考:这里的板书可以作为后面计算结果的一种检验。(5)回顾学习的过程。①让学生回顾如何提出问题:上面的问题根据车上原有56人,上车19人,下车20人提出的问题。②让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21512;?#33258;?#21512;耄?#28982;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我的思考:一般来说提出问题需要两个已知条件,这里面的却需要三个已知条件,这些教师一定要清楚。同时,让学生初?#25945;?#20250;到一个完整的问题包含条件和问题。我想在这里没必要给学生讲什么是已知条件,重要的是根据情境让学生理解。 2. 结合“乘车”的具体情境,经历解决加减混合问题的过程。(1)估计现在车上有多少人?与同桌说?#30340;?#30340;估算过程。①学生的思路可能是:把56看作60,27看作30,19看作20,60-30=30(人),30+20=50(人)。所以,车上现在大?#21152;?0人。我的思考?#21512;?#22312;学生借助的还是百?#38405;?#21152;法和减法的基础在估算这个问题,其实思路已经是加减混合运算的雏形了。②板书:把56看作60,27看作30,19看作20,60-30=30(人),30+20=50(人)。我的思考:这里面的板书主要是为下面的计算做?#24613;福?#21487;以沟通计算与估算的联系。(2)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车上原有56人,下车27人,上车19人,现在车上还有多少人?(3)交流算法。 解法1:56-27=( ) 解法2:56+19=( ) ()+19=? ( )—27=? 列竖式计算(略) 列竖式计算(略)答案:车上还有48人。我的思考:学生计算的经验是百?#38405;?#25968;的加法和减法。(4)如果要列成一个综合算式,该怎么列式?①学生的思路:A:56-27+19=? B:56+19-27=?②这两个算式都能得到结果,它们有什么联系?(让学生充分表达)我的思考:让学生结合情?#31243;?#20250;:一方面是
|
- 关 键 ?#21097;?/dt>
- 乘车、星星合唱团 名师 北师大 年级 数学 上册 乘车 星星 合唱团 教学 设计 思考
